- 利来国际格力电器加码新能源汽车供应链 钟成堡称已对接人形机器人供应链
- 利来国际登录央企白領逆襲“糧王”
- 利来国际平台苏州工业园区:纳米“硬科技”奏响创新蜕变曲
- 昊志机电:利来国际注册主轴业务引领整体业绩增长 2024年净利大增14274%
联系人: 利来国际
手机: 10090916939
电话: 400-894-2859
邮箱: https://www.bufangwu.net
地址: 利来国际有限公司
利来国际平台苏州工业园区:纳米“硬科技”奏响创新蜕变曲
苏州工业园区以“十个一”产业育成体系为经纬,编织出一张贯通技术链、产业链、人才链的创新之网
不久前,一场“硬科技”专场投融资路演在苏州纳米城举行,来自全国的十个项目在这片开放程度最高、发展质效最好、创新活力最强、营商环境最优的沃土之一轮番秀实力。
将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是国内首个。如今发展为全球五大纳米技术产业集聚区之一,苏州工业园区一直吸引着全球最优秀的产业前沿项目纷至沓来。经过十多年的精心培育与发展,这里已成为纳米技术企业的集聚高地,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产业生态日益完善。
聚焦以氮化镓、碳化硅为主的第三代半导体,以智能传感器为主的微纳制造,纳米新材料和纳米大健康四大细分领域,园区精耕细作,引进和孵化相关企业超1400家,2024年产值突破1700亿元;集聚中外院士专家29位、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117人,在高性能微球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高端芯片研发等10多个领域取得核心技术突破。
从国内率先擎起纳米技术产业化大旗的拓荒者,到如今闪耀于全球创新版图的“硬科技心脏”,园区的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奏响了从无到有、从引领到超越的壮丽史诗。
早在2006年,园区便以战略眼光与中国科学院携手,让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简称“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在这片土地破土而出,园区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发展乘风而起。
作为落户苏州的第一家国家级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聚焦前沿交叉学科,布局了电子信息、利来国际入口生物医学、功能材料等重点研究领域,紧密衔接产业发展需求,为区域纳米产业发展提供核心科技和人才支撑。
徐科及其团队就是其中之一。瞄准氮化物半导体产业的关键难题之一氮化镓单晶衬底,他带领团队开展研发和产业化攻关,自研究所的60万元启动经费后,相继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园区科技领军人才项目、姑苏人才项目等支持。2007年,在中新创投和苏州科技创投的风投下,苏州纳维科技应运而生。依托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的公共平台,纳维科技三年时间就完成了氮化镓单晶生长关键技术研发,现在成为国际上位列前三的能生产销售氮化镓单晶晶片的高科技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强有力支撑了产业的自主可控发展。
2016年,“国之重器”落地园区首个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标准建设的集材料生长、器件加工、测试分析于一体的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建设运行。目前已建成世界上性能最优、规模最大、共享程度最高的真空互联综合实验装置,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服务用户超过260家。
自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落户以来,园区开始布局纳米产业,发展至今,园区累计引进和孵化相关企业超1400家;苏州纳米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024年实现产值超1700亿元,跻身全球五大纳米产业集聚区之一。
把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生产实践,硬科技企业家是引擎。园区就诞生了多个“硬科技”帅才:不久前刚刚科创板上市的胜科纳米李晓旻,有着“中国MEMS第一股”的敏芯股份李刚,世界上少数几家可同时规模化制备无机和有机高性能纳米微球材料的纳微科技江必旺他们既有带领企业“捅破天”的技术实力,也有穿透一个时代的洞察力。
李刚也是园区首批领军人才之一,据他回忆:“当时园区第一届领军人才给的条件,在全国都能称得上是最好。”凭借园区领军人才项目的资金支持和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提供的研发平台,敏芯从零起步,逐步攻克了MEMS传感器的量产难题。从最初的实验室样品到2012年实现第一款自主研发芯片的量产,敏芯用技术实力打破了国外厂商的垄断,成功打造了中国MEMS传感器的完整产业链。
2020年,敏芯在科创板上市,被誉为“中国MEMS第一股”,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领域,并不断拓展到汽车、医疗等高端市场。如今,敏芯的声学传感器芯片累计出货量已突破10亿颗,全球排名第三,展现了中国“芯”力量的强大实力。
在李刚看来,园区这些早期的科技领军人才,都在园区的培育帮扶下,取得了长足进步。他们一起构成了“引进一个人才、创立一家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生动故事。
园区科技领军人才工程政策自推出以来,不断完善修订,“真金白银”引才聚才到“量身定制”留才用才。针对不同项目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实施差异化扶持,全面升级人才政策支持力度,在“政策扶持、招引机制、资源供给、服务创新”等领域不断创新深入,打造多层次、立体式人才政策体系。
“硬科技”能量的释放需要这些企业家帅才,园区则为他们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奋斗动力。
围绕纳米等产业发展,园区探索出“十个一”产业培育机制,即选择一个特色产业、制定一个产业规划、组建一家国资公司、建设一个功能园区、引进一家大院大所、设立一只产业基金、成立一个服务机构、集聚一批龙头企业、搭建一批公共平台、打造一个品牌盛会。
其中,针对纳米技术应用产业的“国资公司和功能园区”,就有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苏州纳米城。从企业初创到成熟,纳米城始终在侧,提供全方位服务,恰似一片滋养创新的土壤,构建起完整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针对园区企业的技术科研、产品创新、产业化发展需求,在基础性平台方面,纳米城先后建设了纳米加工平台、纳米测试分析平台、集成微系统封装平台等;在技术支撑与工程化方面,先后建立MEMS中试平台、纳米机电制造、光电制造、有机光电制造和光电加工设计试验中心等,以及标准与检测中心、产业投融资中心等,汇集了创新研发、工程化中试、规模生产、成果转化等多种产业功能。
在产业链布局上,纳米城聚焦微纳制造、新一代半导体、纳米新材料、纳米大健康等高增长潜力领域,推动全产业链布局,鼓励龙头企业整合上下游资源,共建创新联合体,解决基础材料问题,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资本赋能方面,利来国际入口纳米公司构建了总规模超25亿元的基金矩阵,涵盖天使投资、成长期赋能和专业化的投后管理服务,为企业提供全周期的资本支持。通过举办高质量投融资活动,纳米公司搭建了资本与产业深度对话的桥梁,有效缓解了科技企业的融资难题。
品牌建设上,纳米城连续举办14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纳博会),使其成为全球第二大,国内最具权威性、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纳米技术应用产业领域国际性展会。同时,与日本、韩国、德国、俄罗斯等科技强国建立了常态化交流机制,推动了国际间的纳米技术合作。
当创新、平台、服务、资本、品牌等要素在园区交织成网,这片土地上的雨林生态正以惊人的速度生长。在全球创新版图上,园区以“十个一”产业育成体系为经纬,编织出一张贯通技术链、产业链、人才链的创新之网。当29位中外院士的智慧在这里碰撞,当25亿元基金矩阵为初创企业注入血脉,当1400多家企业在雨林生态中竞相生长,中国“硬科技”从“技术孤岛”到“产业群岛”的范式革命正在延续。(记者 肖瑶)